孤独症儿童教育创新实践之校园适应 ——记9月仁爱论坛活动
为深入探讨孤独症儿童校园适应问题,分享成功教育经验,摸索教育新路径、新模式,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于2024年9月24日下午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孤独症儿童教育创新实践”的论坛活动。
【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活动中,学校全体老师一同见证了仁爱早学Logo的正式亮相。设计者杨露老师从视觉形式和色彩表现两个角度介绍了早学Logo的设计思路,并就其中所使用的书本、风帆、海洋等元素进行释义,鼓励老师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为学生的幸福成长披荆斩棘】
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不仅乘风破浪学知识,更是披荆斩棘促成长。本次论坛还邀请了唐妍、牛智慧、袁草香三位老师就“学生如何走入课堂”、“孤独症学生如何与学生群体有效融合”、“实践中的难点与困惑”三个议题开展圆桌讨论。唐老师详细介绍了仁(1)班的教室环境布置,强调环境对孤独症学生适应课堂的重要性。牛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星光塾的世界,这是一个由学生自主参与设计的学习环境,成为了孤独症学生探索未知、融入集体的学习成长支持中心。袁老师则分享了学生如何从仁(1)班顺利过渡至当前的义(1)班,展现环境变化对学生适应性的积极影响。
随着论坛活动的深入,话题转向了孤独症学生的课程安排。三位老师谈及班级中孤独症学生人数的构成,引发大家对于孤独症学校及学生多样性的广泛讨论。唐老师分享了来自日本筑波大学附属久里浜特别支援学校以及特教专家鲍亦君老师所倡导的结构化教学理念,为孤独症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提供有效的框架支持。袁老师提出打破常规、去结构化的反向融合思路,强调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孤独症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牛老师详细介绍星光塾的走班教学等创新课程模式,展示了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充分考虑孤独症学生的特殊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在互动环节,魏轶昕老师提出使用地垫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引发了老师们对班级管理细节的关注与讨论。肖皓月老师通过分享班级学生反向融合的案例,鼓励大家勇敢尝试新的教育方法,为孤独症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之后老师们围绕孤独症学生的教育问题展开了延伸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要持续关注孤独症学生的成长需求,不断优化教育方法。
活动最后,葛增国副校长给本次参与论坛的老师们颁发仁爱勋章。通过今天的分享,老师们了解到如何通过创造一个安全、有序、充满激励元素的学习空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看到融合不仅仅是将学生安置在同一间教室,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文化氛围。在日常工作中老师们会遇到纷繁复杂的问题,但相信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反思,不断的学习与实践,老师们可以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真正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支持。
文字:杨露
图片:梁雅崴
编辑:梁雅崴
一审一校:陈少俊 二审二校:章雪 三审三校:汪辰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