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探索AI时代特教教师发展新路径 ——仁爱学校举行暑期共读研讨活动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扎根实践、创新求索的精神底色。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育形态的当下,如何让教育家精神与数字技术同频共振成为新的时代之问。暑期,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共同研读《教育家精神:伟大心灵的时代回响》一书,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特殊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进行了深入思考。8月28日,仁爱学校各学部聚焦不同主题开展专题研讨,用实践思考勾勒出“以精神为魂、以技术为器”的特教教师发展路径。
学部交流:深研AI与教育融合路径
仁部教师以“AI技术迭代下教师技术学习路径的建立”为切入点展开讨论。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技术应为教育赋能而非取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技术应该是“另一扇窗”,推开它是为了让思维获得自主生长的力量。“温度”是教育的本质特征,AI无法替代教育者本真的情感关怀与价值引领。经过研讨,仁部教师形成了一个共识:新时代教师要传承“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做既有教育温度又有科技厚度的教育者。
义部教师则聚焦“‘立德树人’在AI时代对特教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这一主题进行研讨,认为教师要经历三大转变。首先,教师要从“记录者”转向“解读者”,用AI解放精力,深耕“读懂孩子”的核心能力;其次,要从”经验型设计者”转向“精准化筛选者”,借AI拓宽思路,守住“因材施教”的初心;第三,要从“单向传授者”转向“情感联结者”,用AI找准方向,强化“用爱赋能”的底色。
礼部教师围绕“AI时代教师如何提升数字素养”分享了实践智慧。教师们强调,数字素养绝非单纯的技术操作能力,而是坚定“儿童立场”,借助AI实现个性化教育。研讨中,教师们分享了利用智能分析系统精准捕捉学生需求、通过VR/AR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以数据驱动差异化教学等具体实践。大家一致认为,教师在智能时代更要保持“育人初心”,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结与价值引导。
智部以“如何以‘教育家精神’探索、优化AI工具”为主题,提出了诸多贴合特殊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想法。教师们强调AI需以育人为核心,以因材施教为原则,探索AI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例如,借助AI为脑瘫学生设计游戏化康复训练工具、为孤独症儿童开发虚拟互动伙伴与个性化视觉支持系统等。
信部结合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如何利用AI工具学习教育家的育人智慧,并转化为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教师的育人策略”展开研讨。教师们不仅细致研读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体会精神内核与思想精髓,更结合特殊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案例与挑战,深入探讨了如何借助AI工具解构、分析和应用这些育人智慧。
校级分享:传递精神与技术共生智慧
各学部交流结束后,全体教师集中仁慧馆,聆听10位教师代表的精彩分享。这10位教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将教育家精神与AI技术相结合,运用于特殊教育实践、分享了如何利用AI工具为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开发个性化学习方案、探讨了在技术应用中如何保持教育的温度和人文关怀,还提出了AI时代特殊教育教师的伦理责任和专业发展路径。
伟大的教育家精神,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光环,而是藏在教育工作者对每一个细节的用心里,藏在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里。此次暑期共读研讨活动,让全体仁爱教师更加明确做好一件事、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教师能始终呵护每一位特需儿童的成长,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扎实、做细致,就算是平凡的教育心灵也能产生伟大的回响。
文字:尤卓文、袁草香、陈孝顺、傅欣宜、陈少俊
图片:各学部教师
编辑:融媒体 梁雅崴
一审一校:张凯歌 二审二校:章雪 三审三校:汪辰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