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赋能,开启教学新章 ——记仁爱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进阶培训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积极响应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致力于以人工智能推动教学模式重构与质量提升。
2025年8月28日上午,仁爱学校成功举办了“个人智能体创制——生成式人工智能进阶培训”专题活动。本次培训由学校教务处主任顾义寒主讲,旨在提升教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推动智能技术在特殊教育实践中的落地与融合。
照片1
培训伊始,顾主任以当前主流大语言模型的基本界面与功能为切入点,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网页开发等实际案例,生动演示了如何利用AI工具快速构建教学辅助应用。例如“课堂随机点名系统”和“网页版定时器”,不仅让课堂效率得到提升,也为师生互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顾主任引入“知识库”这一核心概念。他强调,构建一个有效的知识库要经历三个关键阶段:明确目标、整合资源集,最终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
照片2
随后,顾主任向教师们推荐并演示了一款名为“ima”的新软件。现场以创建《仁爱圭臬》知识库为例,带领大家体验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通过实际操作,他生动展示了如何借助该知识库获取精准、有针对性的答案,并点明个人智能体与通用大模型最关键的区别——通过调用特定知识库,能够获得更具针对性、更贴合场景的回应。
照片3
在介绍如何创建个人智能体时,顾主任强调明确目标是第一步——智能体应围绕一个核心需求展开。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同时加深对家乡苏州的认识,顾主任开发了“苏州百事通”智能体,将技术学习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此外,顾主任还分享了另一款“孤独症儿童教育专家”智能体,邀请教师实时体验其功能与应用效果。在教师们对智能体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培训进入实操环节。顾主任逐步演示从目标设定到功能实现的全过程,耐心引导每位教师动手操作。
照片4、5、6、7
在个人智能体初具雏形之后,教师们按教研组展开多轮深度研讨。在第一轮讨论中,各组教师轮流介绍自己设计的智能体服务对象和主要功能,并尝试按功能类型进行初步归类。在各教研组长的汇报中,老师们的奇思妙想得到了充分展现。这些智能体广泛面向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多个群体,应用场景覆盖备课、作业布置、班级协同、家校互动乃至科研写作等各个环节,展现出多元的教育适应性。在第二轮讨论中,设计同类智能体的教师重点交流优化功能、提升体验的具体策略;而设计不同类型智能体的教师则打破边界,探索跨领域融合与功能拓展的可能性。在最后一轮研讨中,各教研组共同展望“四步教学”智能体集群的未来开发路径,并对教师个人智能体的长远发展进行了初步规划。现场研讨气氛热烈,思维不断碰撞,创意层出不穷。
照片8、9
从理论学习到动手操作,从个人探索到团队交流,教师们不仅在技术层面有所收获,更在教学理念上迎来更新。目前,仁爱学校正在积极推进“孤独症儿童教育专家”数字助手的深度开发。该智能体不仅有助于评估孤独症儿童的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还能推荐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及时、专业的支持。仁爱学校的教师们将以此次培训为起点,积极开发更多服务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智能教育助手,共同建设更加优质、智能、温暖的特殊教育新生态。
文字:边东雪
图片:融媒体
编辑:融媒体 梁雅崴
一审一校:肖皓月
二审二校:顾义寒
三审三校:汪辰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